过去的准大一新生暑假这时候:学车、旅游、宅家潇洒配资炒股票。
今年的准大一新生暑假这时候:也是忙得要死,但不是忙着快乐,是忙着卷。
谁能想到,刚结束了高考冲刺班,又续上了高大衔接班。
多么小众冷门的词啊,听说过幼小衔接、小初衔接、初高衔接,没想到,还有高大衔接。
图源网络
要衔接的还不少,不仅要提前学习高数、大物和英语等大学课程,还有考公考研和职业规划课,学吧,一个暑假都不够用的,甚至有的课是985大学官方开设的。
有大学要求,必须在2025年8月18日至正式入学前,完成“大学数学”衔接课程第一章和第二章学习,且课程学习与学分挂钩。
而比高大衔接班更让人咂舌的,是已经在上“高大衔接班”的同龄人。
展开剩余92%有学生表示,自己在衔接班里,已经用12天把高数上下两册全听完了。
嗯?你在说什么?有必要这么卷吗?
难怪有家长说,这代孩子在吃另一种苦:在标准化的赛道上被迫加速,在量化评分的世界里寻找自我,在过度保护与过度竞争的夹缝中艰难呼吸。
咱就是说,这高大衔接真的不上不行吗?真的不上就输在大学起跑线上了吗?真的越早卷越能有好出路吗?
1
高大衔接
真是啥啥都衔接
东亚小孩,真是一直被衔接的一生。
刚熬过高考冲刺班,转眼高大衔接班又怼到眼跟前。你就衔接吧,一衔接一个没尽头。
首当其冲的,就是大学课程。
理工类课程和英语课程占据了主导地位;高等数学、线性代数、大学物理等理工科基础课程成为了衔接班的“标配”。
这些课程被渲染为大学学习的“拦路虎”“重难点”,许多家长和学生希望通过提前学习,为大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,至少,别挂科吧。
而部分院校也希望通过开设衔接课程,提高学生的入学适应能力。
部分院校采用自主选择+付费授课的衔接班形式,另一些院校则将衔接课设置为新生必修,衔接课中的成绩与表现,甚至被纳入了开学后正式课程的评分体系中。
哈?还没开学就开考了?
有985大学还编写一系列衔接书籍和讲义,涵盖了大学主要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。
此外,职业规划课程成为了衔接班的新宠。
下行的就业市场,不仅让准大学生和家长们重视专业的就业导向,梗关注未来就业的规划和前期准备。
而一些高大衔接班通常会邀请行业内的专家、企业HR等进行授课,内容包括职业方向的选择、简历制作、面试技巧等。
精准满足准大学生们提前了解职场,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的需求。
更有甚者,还推出了提前布局考研保研、考公的课程。
把考研考公辅导班提前三年送到学生面前,试图让学生在“起跑线”上就占据优势。
好家伙,以前觉得高考完就轻松了,结果现在一看:高考完还没摸到大学的“起跑线”。
2
没必要VS提前卷?
真的要抢跑吗?
对于高大衔接班,大家看法不一。
作为为学生授课的“正规军”,大学老师们对高大衔接班有些哭笑不得。
大学生拥有提前学习的能力或许是必要的,但提前学习的内容与入学后的课程内容高度重合,将假期时间用在这些内容上,显得不太必要。
在他们看来,大学的学习和中学有着本质的区别,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。学得好坏不在于早晚,而在于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。
而很多学生可能在衔接班只学了一些皮毛,反而因此形成了思维定势,不利于大学阶段的深入学习。
况且大学课程的设置有其科学性和系统性,学生只要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学习,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课后实践,完全能够学好相关课程。
家长们则不管这些,听不进去,焦虑得很。
沿着中学的惯性,他们普遍考虑到可能会有的高中与大学间知识断层问题,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衔接班实现“弯道超车”,提前规划未来。
还有些家长认为,提前学习可以让孩子在大学中占据优势,为以后的保研、考研甚至考公、考编等铺平道路。
而学生们的态度,则呈现出两级分化。
一部分学生明确反对上衔接班,认为高考后的暑假是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,就应该拿来玩,好好放松一下,缓解高考带来的压力。
好不容易能好好休息一个假期,不要再拿学习束缚自己了吧。
作为“过来人”的一些大学生们也赞同这类观点,一些衔接班的课程用处不大,真正进入大学后基本是用不到的。
我高中保送985,实在无聊去南师大上了高数衔接班,结果最终大学成绩证明了其实没啥用。
相比于把时间和金钱用在这里,学生们觉得还不如提前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,多方面发展。
真的没必要,平时认真听课刷刷题,考前做做历年真题很简单的,(高考后的暑假)可以培养一门运动或者兴趣爱好。
但另一边,也有不少学生开始主动或被动加入“内卷”的行列。
看到周围的同学都被爸妈送进了衔接班,也开始对轻松的暑假感到焦虑和不安,担心自己会落后于人,连娱乐也有了羞耻感和罪恶感。
在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媒体平台,提到准大一、高考录取等字眼的帖子评论区,总能找到一些“找学习搭子”的评论:
“高考后的暑假真的不能太放松”“找搭子一起进步”“上大学前先学点真东西”……
其实,大家对高大衔接班的不同态度,本质上还是对“卷”的理解不同。
3
既是路径依赖
也是内卷产物
面对高大衔接班的热潮,我们有必要保持理性的思考,既要看到它存在的合理性,也要了解它的局限性。
NO.1
应试教育的路径依赖
高大衔接班的盛行,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应试教育下,家长和学生对“成绩提升”的路径依赖。
中小学阶段,许多学生和家长习惯了通过提前学习和补课来提高成绩,认为只要多做题、多上课,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。
而这种思维模式延续到了高考后,他们便想当然地认为,大学教育也只是考试,只要提前补足课,就能读好大学。
然而,大学与中小学有着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。大学是自主学习的场所,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。
很多大学绩点靠前、转专业和保研都很强的同学,并不是靠高考后的那个暑假补课得来的。
而是凭借着良好的学习习惯、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浓厚兴趣,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。
并且,大学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学习知识,它还包括多方面能力、素质和人格的培养。
学生在大学中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、志愿服务、科研项目等拓展自我,这些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。
如果仅仅将大学教育等同于考试和补课,会大大窄化大学教育的内涵。
正如一位网友所说:“在大学四年里,价值观的塑造、个体意识的形成一级自身感受的构建,要比所谓的专业性对孩子的影响更为深远。”
“学会做一个充沛、鲜活且拥有尊严的人,比学会成为一个工业社会里顺滑的螺丝钉来得更为重要。”
NO.2
假期是探索多元发展的宝贵时机
高考后的暑假是一段极为宝贵的时光,也是几乎唯一一个真正没有学业压力束缚的长假。
学习只是暑假生活的一部分,如果是出于对知识的热爱和学习兴趣,主动选择参加衔接班,那无可厚非;
但如果是为了提前“内卷”,甚至是被动卷,那就完全没有必要了。
在这个暑假里,学生们远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。
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,去看看外面的世界,拓宽自己的视野;
可以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,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;
可以学习一项新技能,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;
还可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兼职工作,体验生活。
这些活动或许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大学课程成绩,但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段:
让孩子们放心大胆地去探索自己,见识世界,感受生活。
NO.3
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与容错空间
高大衔接班的背后,还是疯狂内卷下的抢跑和备考前置。
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,人们过于看重学历、成绩等单一的评价指标,导致学生和家长不得不陷入无休止的竞争中。
从幼儿园开始的早教班,到中小学的各种补习班,再到高考后的衔接班,学生们的成长轨迹被各种“班”所填满,失去了自主选择和探索的空间。
我们必须要去探索更多元的评价体系,给予学生更多的容错和发展空间。
不能让孩子们困在结果导向的赛道里,被迫越来越卷;
而是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兴趣,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。
高校在招生和培养过程中,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,而不是仅仅看重分数和提前学习的知识;
企业在招聘时,也应该打破“唯学历论”“唯名校论”的观念,更加关注应聘者的实际能力和潜力。
只有当社会的评价体系变得多元化,当人们能够接受不同的人生选择和发展路径时,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内卷带来的焦虑。
而让学生们能够真正享受暑假的美好时光,这或许才是我们能提供给他们最好、最有价值的高大衔接。
参考资料:
[1]南方周末:高考后的暑假去补课:“赢在大学起跑线上”
[2]澎湃新闻评论:高大衔接:“焦虑生意”盯上准大学生
[3]光明日报:高考后去上“高大衔接”配资炒股票,上大学也要抢跑?
发布于:广东省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